这些物件,曾是这条街乃至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,如今却和它们的容身之所一起,
即将被时代的车轮碾碎。“听说你们大学今天新生报到?”赵伯忽然问。“嗯,
早上路过学校门口,看到不少拖着箱子、一脸兴奋的学生娃。”陈默淡淡地说。
他能想象那些年轻的面孔,和他当年一样,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浪漫的幻想。只是不知道,
几年之后,他们的幻想还剩下多少。“又一批新鲜血液啊。”赵伯感慨道,“这城市,
就像个巨大的磨盘,把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磨进去,有的磨成了珍珠,
有的……就磨成了粉末。”陈默没有接话。他知道赵伯说的是实话。
海川市每年都会涌入成千上万像林晓星那样的年轻人,他们带着梦想而来,
渴望在这里扎根、开花、结果。但这座城市是慷慨的,也是残酷的。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,
也设置了无数的壁垒。他拍完书店内部,又走到门口,
将镜头对准了街对面一家已经搬空的凉茶铺。铺子门口,几个穿着统一蓝色T恤,
明显是附近某个楼盘派发传单的年轻人正无精打采地靠在墙上抽烟,
脚下散落着一地花花绿绿的广告纸。他们的眼神里,没有林晓星初来乍到时的那种光彩,
更多的是一种被生活磨砺后的疲惫和麻木。陈默按下快门。
他觉得这张照片或许可以命名为《距离》。理想与现实的距离,憧憬与失落的距离,
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距离,以及,他自己与这座越来越陌生的城市的距离。
他想起早上在校门口,确实瞥见一个拖着蓝色行李箱的女生,背影瘦弱却挺拔,
像一株倔强的小白杨。她微微仰着头,
好奇地打量着刻着“海川大学”四个鎏金大字的校门石碑,阳光洒在她的发梢,
泛着一层柔和的光晕。那一刻,他竟有些恍惚,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。只是,
他现在更多的是用一种旁观者的、甚至有些悲悯的目光,审视着这些后来者。
他们与这座城市的“蜜月期”能有多久呢?(三)几乎在陈默按下快门的同时,
李浩然刚刚结束了...